当前位置:新闻资讯-原创作品


读余秋雨散文随笔-----陈珊


分类:原创作品   点击:710 次  发布:2020-11-03


一直以来都特别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尤其爱读他的《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国文脉》。余秋雨的散文在叙事上加上灵活的想象,总是能从小处起笔,从大处做文章,这种散文的方式很特别,不再是淡然的形散神不散,而是纵横捭阖,古今贯通。余秋雨是在行走在欧洲、北非、中东、南亚以及国内各个文化遗址的过程中写下这几本书的,很明显不仅仅是游记,更多的是勾连起了历史文化,读这几本书的时候,你不会看到一些非常细致的旅行攻略,但是的确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我们自己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悸动。

我读这本《行者无疆》的时候是一口气读完的,文笔实在是令人惊叹,读完这本书就像是跟作者在欧洲一起流浪了几个星期,听他讲述庞贝古城被火山灰淹没的灾难,随他一起探访人去楼空的罗马,陪他一起在慕尼黑啤酒节饮醉,和他一起投喂但丁雕像下的白鸽,与他一起探寻这个星球上各个文化的符号和轨迹。

在《文化苦旅》中曾有这样的话,“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多有韵味的句子啊!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银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翻开这本《文化苦旅》,我们会有一种很深刻的感受,余秋雨用他独特的观察力,去探寻那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深思细腻的笔触,为自己那趟苦旅完成本书,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是经历了历史的风华后留下的精华,正是因为欧拉这种文化的灵魂,我们才在苦难的路途中,坎坷却依然蹒跚地前行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苍茫浮沉中避祸于某不知名藏书楼的余先生就已开始默默酝酿《中国文脉》一书了。面对这样一个质朴的、宏大无边的题目,想必余先生数次抬笔、又屡次搁笔,数不清的不眠之夜静心长思,是自不量力么?是太过狂妄么?不急,慢慢来。之后的数十年间,他走遍中国、走遍世界,考察了那么多形态迥异的历史遗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文明碎片,终于回归到这个题目,落笔。落笔即成巨著。

余先生的这部《中国文脉》有着不同于他以往著述的气势。他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主张,他不试图和读者商量、说服读者,也不做耐心的推演,而是直接跳到结论。他直截了当告诉你:“别说了,我知道你脑子里想些啥,都是错的!”他警告你:“一些不重要的东西会以最重要的面目出现。”他没有丝毫暧昧、妥协、或者试图调和兼容他人观点,丝毫不怕得罪同行。他批评当前乌七八糟的文化环境、糟糕透顶的文化品位、令人不安的文化倾向,直陈“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他大刀阔斧地去选择,以他卓尔不凡的文化品位去甄选——入不得眼的果断摒弃、坚决批评,欣赏赞美的不吝以任何大词汇去褒扬称颂。因为他相信“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用选择掌握着生命的本质”。

 余先生在他欣赏的历史人物身上,一定寄托着强烈的自我认同。《中国文脉》的观点就是这样,更加个人化,不吝展示出鲜明的个人好恶,但不失客观。行文更加自信,论述有力、一泻千里,读来令人不忍释卷,酣畅痛快。

 中国文化,浩瀚如烟,纷繁复杂,在余秋雨笔下,穿梭在影影绰绰的历史间,烙印在古今人民的灵魂里。欣赏余秋雨的大气从容,崇拜他的厚实深沉。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