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课题研究


《由家国同构到代议民主--近代中国政治的新陈代谢》教学案例 张晓冬


分类:课题研究   点击:1711 次  发布:2020-10-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由家国同构到代议民主--近代中国政治的新陈代谢》教学案例

授课教师:张晓冬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和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晚清至民国政治近代化的基本线索及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和教师讲授,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感受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的责任担当,增强家国情怀。

【授课对象】高三年级

【学习重难点】

重点:政治近代化的表现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晚清预备立宪,同盟会与传统社会组织的比较。

【学习过程】

【课堂导入】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建立了一整套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我们称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本质上是为皇权专制服务的,结合第一单元我们所学知识,可知道君主专制制度的三个典型特征:皇权至上、伦理政治、贵族特权。然到了近代社会,这一制度无法维护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出于救亡图存,维护民族尊严的需要,提出学习西方,走代议制民主道路,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一、救亡图存伸民权: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

十九世纪60年代,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矛盾的尖锐,清政府展开了一场学习西方、富国强兵运动,史称“洋务运动”,随着国人对西方了解的深入,少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根源不在器物,而在制度,萌发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走君主立宪道路,早期维新思想由此出现。

早期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是郑观应,其在洋务运动时期,较早接触西方,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也比同时期的其他中国人要更深一个层次,他在他的代表作《盛世危言》写到:

(西人)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学生:(革君主专制,走君主立宪)

这一思想在当时一潭死水的社会中犹如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思想上的浪花,起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要更深一个层次,也为后来康梁维新思想开启了一扇窗。

(酝酿新思想的酵母   连接落后与文明的桥梁)

盛世危言启民智,一代名士空寂寥,早期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只是起了涟漪,绝大部分国人依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要先进于西方,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渐醒的部分先进国人开始投入到维新变法运动。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

甲午战争中,注入了西方“异质文化”新鲜血液的日本一举击败了他的“文化母源”———儒教中国。历史的偶合居然成为邻邦岛国崛起的外在魔力,这显然是更深一层的刺激。                                                                    

——丘桑《旷代逸才》

甲午一役,君主立宪之日本战胜了历经30多年洋务运动,但仍为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国,此后,帝国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君主立宪的呼声日益高涨,“维新”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迅速增加,主张维新变革的政治团体数量也大幅增加。康梁维新派的主张主要有三点:

1. 设议院 开国会

2. 开制度局,制定宪法

3. 实行“三权分立”

在康梁维新派和一部分开明官员的推动下,光绪皇帝在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开始了维新变法的实践,但改革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最终失败。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旧制度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呼声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日益高涨,特别是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更是推动了君主立宪运动形式上的出现。

幻灯片展示日俄战争

1904年到1905年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奉天等地进行了一场争霸战争,立宪国日本的胜利激发了立宪派救亡图存的积极性。这场战争,立宪派得出一个结论:

这场战争(日俄战争)“以小克大,以亚挫欧,赫然违历史之公例,非以立宪不立宪之义解释之,殆为无因之果”

                                            ——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

面对日益高涨的国内革命运动和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溪太后在立宪派和开明官员的呼吁下,于1905年派以满清宗室载泽为首的五大臣出国考察,准备实行君主立宪,史称预备立宪。载泽考察回国后得出一下结论: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籍,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大利三。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1906)

请同学们根据这则材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原因?

学生:抵制革命  笼络人心  巩固统治

此后,清政府实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下所示:

1906年,设宣政院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召开第一届咨议局会议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

展示:皇族内阁图片

师:请大家结合课本指出这些人主要都是哪一类群体?

学生:皇室宗亲

责任内阁制的设立也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达到高潮,此前清朝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而我们知道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服务于君主专制,它的废除是中国近代政治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其成员大部分为满清宗室成员,又被称为皇族内阁。虽然这些皇族阁员大都是响当当的政治改革派,并非全是顽固保守、庸碌无能之辈,但是其公然蔑视皇室不入阁这一源于英国宪制的惯例,等于坐实了革命派对它的严厉指控:满清王朝分明就是骑在汉族头上的"鞑虏",是一个反华排汉的异族压迫政权,若要去除此压迫,舍革命而无二途。

当封建社会上层在一步步推动中国政治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早已认清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的社会下层也在一步步通过革命手段来完成实践自己的救国方案。

二、毁家纾难建政党:从血缘凝聚到政党信仰

幻灯片展示:一张祠堂图片和一张桃园三结义图片

师:中国古代社会组织通过什么手段凝聚起来?

学生:血缘

两千多年来,虽说“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但庞大臃肿的官僚体制,并不能完全控制得到广土众民的社会基层,朝廷权力只到达县一级。农村的实际情况是,绅权往往比治权强大得多,祠堂的作用比衙门大得多。因此,异姓结拜,互助互济,攻守同盟,成为宗族争斗中常用的手段。然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旧有的血缘凝聚和宗教信仰显然不能适应此时的中国,依据科学信仰组建的政党由此产生。

师:大家知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什么吗?

学生:同盟会

师: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

学生:驱除鞑率、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师:孙中山将其归纳为三民主义。以三民主义为同盟会指导思想来凝聚革命志士。所以,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领导组织的新陈代谢。

革命派与立宪宪本就是一体两翼,走主张中国走资产阶级民主道路,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皇族内阁成立,立宪派与汉族地方督抚大失所望,他们由倾向清政府变为与革命派合作,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

二、揭竿醒民开新纪:从军民共治到民主共和

幻灯片展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通过展示大总统誓词,得出: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自此以后,这个生生不息的最古老的国家,便由“帝制”转入“民治”的新时代了。”

                       —唐德刚《辛亥革命—近代化的刮骨疗伤》

为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临时约法》,请同学们分析三则材料,得出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学生:自由平等  主权在民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政院行之。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学生:三权分立

材料三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学生:责任内阁制

师:民国初期实行总统制,总统为孙中山,但当袁世凯要当总统的时候,革命党人为何要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请同学们结合这张图片找出原因。

幻灯片展示袁世凯和北洋将领的合影。

学生: 限制袁世凯权力,避免专制独裁。

师:这样做与现代法治精神是否符合?

学生:不符合

师:因人设法,不符合法治精神。从总统制到内阁制的变迁,从总统总揽政权到总统权力分割,根本原因在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谁任总统职务而异。这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因人

设制的“人治”思想。它建立在某个国家领导人是“道德人”或“经济人”的人性基础上,而不是坚持权力配置必须扩大政治参与基础,坚持权力分立、制约的原则。于是,制度就不能成为根本性和权威的规则、规范,而是因人而变和人可以随意改变的形式工具。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了辛亥革命的结束。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没有改变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因此辛亥革命失败了。正如著名学者徐江虹说到:

共和制主体在于权力制衡,而民国初年中央政权的这种制度设计既团结不了立宪派,更排斥了实力派,失去社会力量平衡。革命派的政策发展不能让三派认同共行,最终失去发展的基础。

——徐江虹《论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与政治文明的演进》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君主制度的贡献是巨大的,也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思想深入人心,正如毛泽东评价到: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

由皇权至上到人民主权、由伦理政治到法治政治,由贵族特权到国民平等,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辛亥革命的失败也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走不通,历史的重任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这个蓝图早已实现。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的讲话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生革命意志,共谋民族伟大复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核心素养。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容量较大,所以就梳理线索、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设计概念较多,学生兴趣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