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原创作品


安静的成长-——王莉 《安静的成长》看见读后感


分类:原创作品   点击:1517 次  发布:2018-04-23


 安静的成长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我不再与世界争辩,如果离去的时刻钟声响起,让我回头看到你的笑脸。” 

——郑智化《蕾丝花边》                             

很喜欢柴静的《看见》。

有人说这是一本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征地拆迁、山西煤矿污染、虐猫事件、药家鑫事件、华南虎照片事件……这些近十年间几乎所有的重大新闻事件,我们都可以看到柴静来回奔波的身影。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中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

还有人说这是一部讲述我们自己故事的书。无论是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还是说出我只是厌恶屈服的公益律师郝劲松,无论是为我们农村教育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外国人卢安克还是因家庭暴力杀夫入狱的温顺妻子,无论是山西煤矿中振振有词的企业家还是小城中一个个服毒自杀的小学生,无论是备受谩骂的虐猫事件女主角还是被全中国主流媒体断定为杀人魔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新闻事件背后真实的鲜活的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有和我们一样不完美的性格,有和我们相似的成长轨迹和人生经历,也有和我们一样有很多身不由己的选择、不可避免的痛苦。只是他们一步走错,步步错。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他们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多面、矛盾和复杂。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就像书中所说:“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但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成是柴静的成长告白书。读这本书,你看到的是一个女子的成长历程。从20出头,到30而立,我们可以看见她的蜕变和成熟。她在书中讲述自己的每个采访,讲述自己的自省和自嘲,讲述自己伴随着新闻采访内心的思考和挣扎。从无知无畏、年少轻狂到理解宽容后的从容淡定;从初出茅庐的心高气傲、锋芒毕露到而立岁月的内敛恬静;从自以为是、用力过猛的业界新人到冷静自省、完善自身的新闻精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新闻奔波之中逐渐的安静的成长起来的女子。

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是能够透过她的眼神、行为、谈吐表达出来。我印象中的柴静,清秀瘦弱,淡定矜持,声音柔和,反应敏捷。似乎并不多话,很冷静,亦不善身体表达。但问出的问题却很犀利。柔和的声音里,透着坚持和倔强。我感觉到了从那双犀利的眼神后面传递出来的倔强、独立的灵魂。她身上似乎隐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让人不知不觉被她吸引。

她描述事物、事件的语气,风轻云淡,娓娓道来,没有夸大和说教,但那语言背后却有一种穿透力和张力,自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我喜欢那种淡淡的情绪的流露,我喜欢这种低调有内涵的表达方式。

甚至从她的书中,我时时能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去,看到了自己和她的一样。柴静说:“从小我就是弱势群体,受了气都憋着。”我小时候基本也是这样,胆小、羸弱、自卑,不太合群。她有一期录节目因为录得不顺心不经意间流露出沮丧,被人指责为摆脸色,她反省自己,问同事小宏:“我真的脾气不好啊?”小宏想了想说:“你是这样,别人一记直勾拳,你心理一定也是一记直勾拳,不躲避,也不换个方式。”“我还觉得我挺温和的呢。”他微笑:“那只是修养。”这些话,简直就是在说我。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魔鬼,一个天使,当魔鬼打败天使,人就呈现出恶的一面,当我们用我们的修养控制住魔鬼,就表现出善的一面。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人性很多感情都是相通的。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不完美和劣根性并剖析自己的内心,时时反思时时自省,让人觉得难能可贵。也许只有这样,人才能成长成熟。

读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让人掩卷深思的句子,还有一些我自己心里有但是却表达不出来的情绪,让人心有戚戚。比如她说:“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人世沧桑,谁都只是一小点,认清自己的位置,以豁达的胸襟看待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会快乐很多。比如说“认识这么多年了,两人还是这样,能把一步之遥走成千山万水。”有时候人与人的交往,真的是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啊!再比如她说:“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就应。”的确,解决问题需要方法和技巧,一味地用蛮力,反而适得其反。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书中引用胡适在北大的演讲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收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这段话让人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独立。独立的起点,就是不盲从。要学会独立思考,尊重自己的内心,学会反思。

书里还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齐。”这句话让我明白,要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的基础是感受,没有经历就没有体味。当你经历了,体味了,你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我们要学着去理解,去宽容。要学着多角度去看待一个事件,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柴静似乎很喜欢郑智化的歌,她常在书中引用郑智化的歌,郑智化的歌曲,旋律缓慢,曲调沧桑温暖,再加上叙事般的歌词,更能传达出一些看不见的忧伤和寂寞。我想她是用歌曲来怀念给予她很多帮助和启迪的恩师陈虻,怀念那些她和老范老赫等同事为新闻一起奋斗过的日子,怀念那些让人成长的安静的日子,或者怀念其它更多的情感。

我曾经想把《蕾丝花边》做为这篇读后感的题目,想表达我的一些感受,但踌躇良久。做为一个讲述新闻背后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起这么一个很性感暧昧的题目,似乎有点不严肃。纠结良久,最终选择了《安静的成长》做题目。

很多道理,我在不惑之年才懂得的,而她不到而立之年就明白了。这也许是她年少成名的原因吧。痛并成长着,和善待人,淡然处事,安静的成长,这就很好。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