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原创作品


多一点“无用”的课堂 ——读《白说——做点无用的事儿》有感 刘金晓


分类:原创作品   点击:2192 次  发布:2018-04-23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如果明白这种道理,就知道“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还是在于虚空的“无”。

两千年前的声音犹在耳畔,可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功利的代名词。在骤然而逝的生活列车上,静下心来看一看路边小花的能有几人?伟人说:走得太快,身体丢掉了灵魂。那些看似无用的景色,却恰恰是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各行各业,充斥着“XX速度”,为了目的,直达效果的拿来,暂无价值的舍弃。教育行业也不能免俗,“百年树人”早已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升学率”“分数线”。学生与考试无关的不学,老师与考试无关的不教,打着科学精准课标考纲的旗号,大行应试教育之实,在“搞分数”的现实之下,我们最不能急于求成的学科——语文,以及最“无用”的语文老师,恰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悲哀。

白岩松说,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我想,这个“有用”与“无用”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不同样存在吗?我这个做语文教师的,不也经常在“有用的事”与“无用的事”之间摇摆而且最终为“有用的事”所左右吗?

比如按照既定计划在40分钟内赶完自己的进度,这样一来确实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及复习预留出较充分的时间,但是走下讲台后却常常感觉不到完成任务后的激情与快乐;比如课上忙着辅导解题思路、答题技巧,如此确实可以有效地在各种考试中提高得分率,但是常常若有所失:我似乎把文字的灵魂弄丢了;再比如加班加点研究各种应试技巧,帮助学生把一篇篇鲜活的诗文变成考试的例题,但是很快发现更多孩子眼中只剩下了分数和试题,眼神充满了陌生感、更多的心灵离我越来越远……时间一长,师生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具具没有温度的僵尸,语文课变成了一潭令人生厌的死水。

于是我想,我这么急着赶进度、辅导解题思路、变“选文”为“例题”真的那么“有用”吗?当然“有用”!君不见,在当下,那一年几次或几年一次的考试太重要了,那一个或几个分数及名次常常可能决定一个学生或教师的命运——敲开重点学校的大门(赢得出人头地的机会)、职务升迁(名利双收)!可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那就是剥夺了孩子们探究语言文字奥秘的快乐,为人师者也失去了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兴味!思来想去,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试着做一个“无用”的语文老师。

——课上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以前总盯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学生昏昏欲睡,索性让学生搜集整理苏轼生平思想,奇闻轶事,学生拿出的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他们不仅讲解了本课,还把苏轼其他作品穿插在他的生平中,系统地完成了一个大的专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文学成为文学,这样的课堂让我和学生沉醉。

——阅读课,我把以前订阅的《微型小说选刊》里侯德云一篇《谁能让我忘记》推荐给大家。小说讲的是年老的父母到处奔走给考上大学的儿子辛苦地凑学费的故事。这篇小说我已经不止一次地读给学生听,它蕴含的真情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每每让我叹服不已。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老母亲为了多卖几个鸡蛋,“竟把自己的手指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了工”。最后的结局是——只挖出来一滩黄水,“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每次读到这里,大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辛酸得红了眼圈,然后陷入沉思。不急着讨论、发言、总结,姑且让大家先静下心来仔细回味一下吧。

——学完《孔雀东南飞》,我和孩子们探讨婆媳关系的相处问题,辩论作为丈夫的男人的站队问题,学生们找原文、引事例,查材料、写报告,看似无用的教学活动,却让学生在搜集材料、分析文本、语言表达上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无论学期多短暂,课程多紧张,我都始终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早读美文的朗诵,一周一次阅读课的进行,一月一次读书报告的展示。放飞学生的天性,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读他们喜欢的文字,我相信,这些“无用”的积累,必定成为对他们的人生“有用”的财富!

课堂上,学生讲许巍,“慧行坚勇,究畅恒无极”,摇滚乐能被他们拿上课堂,这令我吃惊,其实,这不正是代表着学生心中最本真的期望吗,在成长的路上,他们也期望着这些所谓的“无用”,这些“无用”,恰恰会成为大用。这条路也许很难,但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耕耘便有收获;我也相信与语文结缘是一个慢的艺术,需要渐进的培养感情并强化巩固的过程;我还相信成绩的取得是天时、地利与人和携手合作的产物……

所以,“慧行坚勇”,且把什么“有用”搁置在一边,听从心灵的召唤,做些“无用”之事,唯有如此,方能“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