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原创作品


尘世是最好的天堂 ——读《苏东坡传》有感 化曼


分类:原创作品   点击:1634 次  发布:2018-04-23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但吸引我的并不是这本书本身的地位或者林语堂个人的才华,而是本书的传主是我最喜欢的苏东坡。因为了解,所以喜欢,所以仰慕,所以想以之为榜样,在繁杂的尘世中感受天堂。林语堂自己都在讲:“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的苏东坡仿佛复活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慧长者,身披蓑衣,脚蹬芒鞋,拄着竹杖,面带微笑,向我们缓缓走来。

书中讲述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然而,我们很清楚,身份的复杂意味着经历的丰富,经历越丰富,所遭遇的苦难越多,确实,苏轼的一生,都和我们所理解的苦难紧紧相随。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姓越来越近。越走越远,越走越荒凉,从京城一直走到了当时荒僻的海南孤岛之上。“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晚年的苏东坡面对自己的画像也难免发出如此凄凉的感慨,即便如此,我们在这样的自嘲中还是看到了苏轼的旷达。

回顾苏轼一生的精神状态,全然不似他困顿的生活。大半生的颠沛流离,命途多舛没有把他打翻在地,反而让他从凡俗污浊的尘世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达观。他总是那样豁达而随遇而安,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走到杭州,他兴修水利,筑苏堤,到了惠州,再筑苏堤,时至今日,两地人民依然受惠。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无论怎样的蛮荒之地,苏轼都能找到乐趣:在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带着满满的气势去打猎;在岭南,他过的是“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洒脱生活,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感慨“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湿热的海南,他也为“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而欣慰。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更何况,伴随苏东坡的还有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这些才艺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也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促进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林语堂分析道“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苏东坡兼容儒释道的精髓,透悟人生,洞悉自然,关注民生,这才是苏东坡快乐哲学的源泉。他对弟弟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真是一语悟透人生真谛,在他那里,尘世就是最好的天堂。

而如今的我们,所处纷扰复杂的尘世,有多少人被人间的烟火熏染得失去了本真的色彩,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负担、身体的疾病、无尽的欲望,让我们苦不堪言,狼狈不堪,我们悲慨当下,仰望天堂。读了《苏东坡传》,才感慨不已,尘世本就是最好的天堂。

                                                                                                 化 曼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