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优秀案例


【语文】《雨霖铃》学习设计 蒋雪静


分类:优秀案例   点击:2729 次  发布:2018-04-16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体味词作的深切情感。

2.分析鉴赏,把握词作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味《雨霖铃》真挚凄婉、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

难点:把握《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具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体验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共同欣赏一段文字,是我们班王一博同学的作文,这篇作文被选入了我们的校本课程《金声玉振》,作品中这一段十分打动我,下面,请王一博同学来为我们读一读她的作品:

“我学琴那年,你年近不惑,韶华渐逝。因工作你要被派到外地,记得那天我和妈妈去车站送你,你反复叮嘱我练好那首你最爱的曲子,瑟瑟秋风中你帮妈妈撩起她飘在风中的散发,车要开动了,你捧着我的小脸,宽厚的手指在我脸上不停摩挲着,我记得,就是那时,我忽然意识到你手上布满了茧……

        从那以后,我似乎很少看到圆月了……

                         ——王一博《琴声响,而你在何方》”

我发现大家听的很认真,很多同学眼神中都流露出了赞赏和感动,那么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

——“离别”

对,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的离别,这种离别让我们依依不舍,让我们体味到父母的艰辛,瞬间长大。那么千年前,词人柳永面对离别又是怎样的情状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体味它深切的情感,鉴赏它独特的艺术手法吧!

二、“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韩愈曾经说读诗要“沈浸浓郁,含英咀华”,意思是说读诗要让自己沉浸在诗境里,反复品味,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一经典作品吧!

首先,要做到“音读——大珠小珠落玉盘”要读的准确,读的流畅,请***同学来我们朗读《雨霖铃》。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应注意几个字音

切       留恋处        噎     那堪

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这次希望不仅做到音读,还要做到“同是天涯流落人”,读出作品的情感,请***同学为我们展示。

学生评价——

三、通过诵读,感悟基调

教师引导:大家认为刚才***同学读的很好,因为读的语速很慢,为什么读的慢,才读的好?

因为读得慢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基调,那么大家认为《雨霖铃》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凄婉感伤

四、好词共赏,交流探讨

大家对词作的基调把握的很好,说明大家对词作有很强的感受力,那么大家是如何体味到这种凄婉感伤的呢?请同学们三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词作的感受。

探究:

“请找出一处最能体现‘凄婉感伤’的句子,具体说说你的感悟。”

(此环节由学生完成,以学生交流解读为主,教师点拨评价为辅)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生命将尽,悲伤哀鸣

长亭:离别之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骤雨:更添凉意

    离别时这凄楚欲绝的声声蝉嘶,又何尝不像离人的哽咽呢?

送别时,现代人最不愿看到的建筑是车站,古人最不忍见到的景物是长亭;在车站,最惧怕的是发车时间的逼近,在长亭,最恼人的是苍茫暮色的降临。一个“晚”字就在暗示:该起程了!

一场秋雨原本可以延长与恋人依偎的时间,而偏偏此时“骤雨初歇”,这就再次暗示柳永不得不启程了!

此处写景满载词人的愁绪——情景交融。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想借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艄公频催,留恋是不忍别,催发则是不得不别,可见不舍之心痛,留恋之情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描写

原本应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如今分手在即,虽两人四手相握,却只能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那为何不倾诉衷肠,反而“无语凝噎”呢?是他们无话可说吗?这种情景我们能用哪些学过的诗句来描绘呢?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词人巧妙的用一个字巧妙地引出了对自己别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

   ——“念”

   “烟波”:常常用来表现愁绪。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作者之愁绪思念如烟波之绵延,如楚天之无边。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清秋:悲秋传统,凄凉感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众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句,抒发离愁别绪,比如:(师生共忆)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了许多伤别的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情到深处,痛到深处,诗人不再欲说还休,而是直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言自己的离别之痛处,这种手法是?

——直抒胸臆。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柳有“留”意,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   的见证人。如今独自在旅途中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别之思呢?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

——关于秋风:秋风带来的是同样是凄凉。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已经很令人哀伤,更何况柳永怀中的拂晓冷风呢?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给人寂寞凄凉之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

再现了与心上人在冷清月色下分别时的万分惆怅。

这句词把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为一幅凄冷的画面。只有杨柳袅娜,不见情人倩影;只有晓风入怀,没有情人依偎;只有残月伴清吟,不闻情人念思君。不愧为最被人称道之句。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如何理解“虚设”二字?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欢娱;而今后两情 分离,欢情难再, 知音难觅。恐怕今后只能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痛苦煎熬了。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这绝望地表白中,足见词人用情之深、离别之痛。

此处作者写的还是离别之时的场景吗?

不是,是离别后的场景。

既是离别后,就不是真实发生,而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整首词上阕实写离别难,下阕虚写别后思,这种手法是?

——虚实结合。

【小结】《雨霖铃》正是选取了寒蝉、长亭、清秋等离别之地的独特景物,融情于景,又辅以真切的细节描写,又以自然、动人的想象,虚实结合,道出了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离愁别恨。那么在大家的笔下离别又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五、赏写同步,作品展示

以“离情”为主题,撷取“柳、长亭、雨、(兰)舟,烟波,清秋,秋风、月”等意象写一首或一句诗词。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教师展示:

    山坡羊·怀祖父

南山云暮,石溪薄雾,

细雨萧萧无寻处。

泪自流,情难覆,

抔土隔断两无路,

怆然追忆作辞赋。

昼,也倾诉。

夜,也倾诉。

确实,人生总免不了生离、死别。离别是断章的诗篇,是令人绝望的哀愁,是辗转天涯难以止息的遗憾,是永生难平的缱绻之死,既然离别这么痛这么悲,那我们还在相聚的时候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希望同学们之间能珍惜同窗的友谊,我们之间也好好珍惜这份师生情谊,好不好?

最后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六、拓展延伸,教考链接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雨霖铃》教学反思

    随着一声“下课”,《雨霖铃》的汇报课终于结束了。心中明白教学反思更应该针对课堂的教学情况,可是作为初学者还是想先谈谈准备时的感受。

篇目选择——最短,最易,最熟,最稳,还是最有感触?

其实很早就在思考应该选择什么篇目。文言文也许最稳,怕难以上出新意;《定风波》最短,怕上不充实;《望海潮》较易,怕不打动人;李清照的词最熟,又怕太知人论世,最终忐忑的选了《雨霖铃》,因为这首词最打动我。

选择之后,进入准备阶段,多次强烈的想换篇目,最终同一个理由让我坚持了最初的选择,那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本就应该上好每一课!

诗歌教学——逐步分析,考点切入,比较阅读,还是自由感悟?

上一节课首先要确定课型。

逐步分析会很细致,但未免失于平淡;考点切入,从“”意象——情感——手法”一步步展开,可以很扎实,也可以对接高考,所以一开始便以此为思路进行准备,最终发现这样的思路有一个弊端:限制太多,有损文学作品的美感。比较阅读是时下“新宠”,但怕主客、比较点选取不当,最终确定本诗歌的学习以学生自由感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的感悟,在最大限度让学生感悟诗词之美的同时,抓住“情感”和“手法”,这两个诗歌鉴赏的重头戏,教考链接。

课堂节奏——“高开低走”,平易稳健,还是逐步升华?

初步准备的学习设计,没有最终的“赏写同步,作品展示”环节。比较了网上众多《雨霖铃》教案的导入,自认为本课的导入设计还算新颖实用,但后面一直学生读教师评,不再有亮点,有些“高开低走”,最终课堂的节奏只能算“平易稳健”,少了升华,少了课堂气氛的跌进,所以一直都觉得这节课不完整,有缺失。

上课的前一天晚上,似有顿悟,加入了“赏写同步,作品展示”环节,有了学生的练笔和展示,本课不再拘泥于一首词的解读,可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理解,锻炼学生能力;有了师生共写,继导入之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

 夜晚,三点钟,这个环节的加入,终于使总感若有缺失的心定下来了。

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的程度,评价的有效性是努力方向。

课堂进行的还算流畅,尤其当有学生告诉我,最后特别有感触,差点流下眼泪,我隐隐觉得这节课学生很有收获,对此,我由衷的高兴。但是课堂中最突出的问题,也让我十分警醒,并在之后的教学中努力改善。

首先是学生主体性。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便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上课过程中,还是越俎代庖,出现了替学生回答、解读的现象。面对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或角度有所偏离,应找出原因,耐心启发,而不是迅速用教师的解读来纠正。接下来要进一步培养耐心和启发的技巧。

其次对学生的回答和作品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既指出问题,又要有鼓励性。一味的说好,效果会大打折扣,如对学生的“柳絮寒蝉”充耳不闻,不及时指出错误,而是以简赞赏进行评价,是极大的失误。

所以,既指出问题,又肯定优点,评价具体细致,有效性才会提升。

最后,赏写展示环节,因准备仓促不够成熟,若能提前收上学生作品,挑出优秀作品,在课件中全方位展示,朗读,将更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也更具鼓励性。

上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太难,十分感谢对我进行指导,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们!

 

   


文档预览关闭